电竞博彩app

著作编撰

2016年专著出版介绍

来源: 时间:2017-07-06 作者:

美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张淑玲

一个国家的住房政策总是伴随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发展而发展,并伴随其社会制度的变迁而演变。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住房政策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英国工业革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住房政策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相比之下,我国住房保障政策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改革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在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开阔视野,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

本书主要以美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研究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以美国住房保障制度缺位、构建和生成、制度发展、制度创新以及制度僵化等变迁历程为研究纵向线索,以政府在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变迁中的作为为横向切面,探讨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动因、作用机理、发展规律以及存在问题,并对美国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住房保障行为进行绩效评价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最后,通过对引发2008 年次贷危机的政府行为错位进行实证分析返回政策理论层面,分析并归纳制度变迁过程中美国政府行为的特点、经验与教训,以寻求确保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运行的政府行为。

本书力图从美国的政治体系、利益集团、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美国住房保障制度从缺位到产生,并不断发展、创新,并最终陷入僵化的变迁过程。研究发现,美国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产生的博弈均衡是促使住房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理性社会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是推动住房保障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而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住房保障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美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大量中低收入人群解决了住房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其中也有不足和深刻教训,主要表现在美国政府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中过分强调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私有化,在鼓励租房还是买房的政策导向方面出现偏差,一味追求住房高自有化率,鼓励甚至纵容金融产品的不断变换更新,最终导致低收入群体住房市场的危机。


北京文化资本发展报告——许德金

本书在中国积极应对全球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宣传与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聚焦北京的文化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重点关注北京作为首都的文化发展路径及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利用情况,希望借助文化资本的概念和工具,通过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法,首次对北京的文化资本发展状况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创新性提出城市文化资本影响指数的概念。本研究还结合具体案例对北京文化资本现状首次展开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依据所建立的文化资本测量体系,测算出北京相关项目或地区的影响指数,可供北京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投资决策时使用。

本书重点考察北京的地域文化资源要素,综合采用文化研究及田野调查法,通过应用统计学的分析,从理论及现实两个层面对北京文化资本展开定性与量化研究,以揭示当前北京文化资本的积累及城市建设中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为后经济危机时代北京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发展,为其作为国际大都市和中国首都形象的提升,乃至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设新思路。

本研究由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组成。理论部分集中探讨北京文化资本的相关理论问题,重点关注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研究的现状及不足,创新性尝试建构城市文化资本研究的总体框架及其文化资本影响的指数模型,并为第三部分的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理论部分同时还关注国家文化资本与北京文化资本的关系,重点突出作为国家文化资本的城市文化资本研究的理论拓展及其相关影响指数的建立及测量框架问题。本研究的实践篇主要是案例分析和研究,并由此释放理论的运用价值。该部分包括北京文化资本田野调查报告及中国企业(北京企业)走出去的文化资本影响指数报告。田野调查部分的成果展示的是对北京现有的城市文化资本的各种构成要素和亚类型同时进行的质性与量化研究的结果。希望借此为中国首都北京的文化资本的健康发展、积累和跨文化传播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二十国集团(G20)机制化建设研究摘要——徐凡

G20从成立开始就被定义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的非正式对话机制”,然而在起初的十余年中,G20作为一种危机应对及预防机制在国际治理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2008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传统的国际治理机制---七国集团和其主要执行机构IMF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而G20却一跃成为应对这场危机的最核心治理机制,并迅速升级为峰会,在匹兹堡峰会后开始取代G7成为国际经济对话的首要平台。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情感意义研究——宋成方

情感意义是语言学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而评价理论是目前为分析情感意义提出来的一个最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情感意义研究》一书以评价理论为指导,基于汉语语料,对情感意义的语法特征、词语表达和语篇层面的动态发展进行分析。

本书共包括九个章节。第一章首先对情感意义研究进行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情感意义研究要以制定情感词语表为基础。第二章对使用的评价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第三至六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本书通过语法分析编写汉语情感词表的过程和对情感意义语义特征的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搜集汉语情感表达词的方法,并且为下文分析的方便对搜集到的汉语情感表达词进行预处理;第四和第五章分别讨论汉语情感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词语列表和语义特征;第六章在对表达情感意义的名词分析之后,编制完整的汉语情感词表,并参考评价理论的语义系统,结合一个问卷调查,对词表中的词语进行分类。第七章是本书的应用部分,展示如何以分类的情感词表为基础对情感意义进行语料库分析。

本书使用的评价理论,从J.R. Martin于1994年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评价系统算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本书的第二章只是对该理论框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且本书的主体部分也只是对情感意义的词汇表达进行了探讨。为了使读者对该理论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也为了推动情感意义研究的发展,本书在第八章对评价理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理论其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最后在第九章对其中的一个问题——评价意义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本书首次以语法形式分析为基础制作了相对完整的汉语情感词表,为情感意义的进一步分析和跨文化比较奠定了基础;本书还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情感意义的动态分析的方法,为情感意义的语料库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侵权法上私人伤害制度比较研究——刘丽

私人妨害(private nuisance)是英美法特有的制度,调整的是相邻土地权利人的用地冲突,在我国相应的制度被称为相邻关系制度。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了多个部门法的规定,我国的相邻关系法律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更为重要的是,该制度不能满足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英美法的私人妨害制度作为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老的侵权形式,其被时间检验的很多原则对我国相邻关系制度的建设都有着非常有价值的借鉴意义。本书通过概述私人妨害的起源、历史沿革和与其他类妨害的异同,探讨私人妨害的范畴、保护的利益、责任的性质以及与其他侵权类型的区别。通过研究私人妨害的原被告主体资格范围、责任认定标准、抗辩和救济措施,并对比研究大陆法系的相关规定,为完善我国相邻关系制度提出建议。


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1979-2010)研究——付文慧

简介:本书以1979—2010年中国女作家作品的英译为研究对象,全面关照相关英译活动的各个环节,系统考察国内外的相关翻译成就,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外译者各自的翻译特征,进行阐释性研究。本书不但运用实证性方法对女作家作品的译介成果和女译者群体及其译介成绩进行梳理钩沉,而且结合翻译研究文化学派、比较文学形象学、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多维度考察译介现象的历史成因,分析具体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以及译介文本的主要特征,探究译介活动在目标语文学、文化、社会中的传播、接受和影响,并从性别研究的全新角度考察中国大陆和英语世界的群体及个人译介行为。


语言与高层转喻研究——陈香兰

认知语言学理论专著《语言与高层转喻研究》由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6-2008)完善而成,包含着申丹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智慧贡献,也是教育部项目(10YJA740092)的结项成果。该研究在国内率先深入探讨汉语语言现象特有的转喻思维规律,提出高层转喻的基本模式,并用该模式分析了五种语言现象,在这些语言现象中提出变体模式十六个,成果旨在推动认知转喻理论研究。该专著出版前,发表14篇文章,其中全文转载2篇、CSSCI成果11篇和国外BenJamim出版社英文论文1篇。该专著2015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