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博彩app

著作编撰

2017年专著出版介绍

来源: 时间:2024-10-08 作者: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商务谈判风格跨文化比较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在跨国界商务活动中谈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国际商务谈判不仅仅是谈判各方基于经济利益的交流和合作,也是各方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沟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谈判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国和美国分属东西方两种价值体系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在谈判重要性日益突显、中美关系日益密切以及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日益得到重视等这样的背景之下,本书作者展开了对中美两国商务谈判风格的比较研究。作者将运用经典跨文化沟通理论,如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0)和彭迈克(Michael Bond)(1988)提出的文化差异5维度模式,霍尔(Hall)(1976)提出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以及汀-图梅(Ting-Toomey)的面子协商理论,结合谈判相关谈判理论,同时借鉴威斯(Weiss)(1998)对文化差异在谈判过程的12个影响变量、萨拉克斯(Salacuse)对文化影响谈判总结的10个变量,以及托马斯的基于双重关注模型的五因素冲突解决模型,归纳出本研究中侧重的影响中美谈判风格的文化变量:谈判目标、谈判态度、个人风格、交流方式、时间观念、情感外露程度、合同形式、决策方式、冒险程度以及冲突解决方式,以此为“跨文化谈判风格框架”,比较分析中美商务谈判者各自的谈判风格。

作者在本研究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除大量的文献研究外,本作者对中美两国各40名商务谈判人士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了代表各自谈判风格的相关数据。然后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均值比较方法研究中美两国商务人士风格差异。同时,对中美商务谈判人士各10名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启示和建议。

作者希望本研究能为从事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人员提供借鉴,使其全面深入了解有关跨文化商务谈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关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从而在跨国谈判实践中取得理想的谈判效果。

中国学习者英语书面语动词形式错误自动检查

对自然语言中错误的自动检测是计算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的英语错误检查系统大多以本族语者为目标用户,只有少数系统专为中国学习者设计;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学习者错误检查系统的可及性较差,系统查错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开发一个免费的、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目标用户的、查错性能较好的英语错误自动检测工具意义重大。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同时考虑到动词的重要地位,本研究拟着重探讨中国学习者英语书面语中动词形式错误的自动检查。

本研究采用了基于正确规则的方法。具体来说,本研究以型式语法为理论基础,通过链语法这一形式化语法体系,对动词型式语法进行形式化,实现了链语法动词词典的重构。本研究还结合中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和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动词,对链语法词库进行了补充和调整,以更好地实现为中国学习者服务的目的。

本研究动词形式错误检查系统的构建包括四个步骤:(1)动词型式语法形式化准备,包括资源下载、动词提取、文本整理、单词下标设计与添加、屈折形式转换等;(2)大纲动词的处理,包括大纲动词的提取、大纲动词和型式语法动词的查重和型式归类,最后按动词型式将其加入链语法词库。(3)动词型式语法的形式化,包括动词型式的形式化预处理、先导试验、链语法词库的调整、规则编写,以及词典重构;(4)重构后词典测试,包括测试语料的确定(学习者错句集和本族者句集各一千句)、预处理和正式测试,最后报告测试的召回率和准确率。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本研究所基于的语言学理论(动词型式语法)和形式模型(链语法)可以较好地适用于中国学生书面语动词形式错误检查系统的构建。

(2)本研究对链语法形式化体系的改进,可以有效限制链语法过度的生成能力,提高链接的准确性和分析结果的可识别度。

(3)重构后链语法词典的查错性能和句法分析能力得到提高。重构后的链语法词典错句检查的召回率为61.6%,比原词典提高了4.5个百分点;准确率为92.4%,比原词典提高了15.7个百分点。重构后的链语法词典能够分析出949个本族者正确句例,占本族者句集的94.9%,比原词典高出12.2个百分点。


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大学英语“不成功学习者”个案研究

本书以吉登斯和温格的建构主义认同观作为理论视角,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对五位大学英语差生的个案进行跟踪研究,深入展示和剖析了在全社会高度推崇英语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普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身份认同挣扎、冲突和建构,以及这种建构对英语学习带来的深刻影响,揭示了自我认同研究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意义。研究采用访谈、观察为主的方法,采集到大量丰富并有深度的材料,充分展现了质性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应用的特点,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方法。同时,全书呼吁语言教育者从英语学习者认同发展的角度理解普通学生在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中面临的英语学习困境。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明确全书结构。

第二章分两部分进行文献综述:第一节对有关成功/不成功二语学习者的实证研究进行回顾,介绍和讨论“社会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这两种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中国不成功英语学习者的意义;第二节对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常见的“认同”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评述,分析“认同”理论由个体意愿模式和社会结构决定模式占主导地位开始转向社会建构模式的发展趋势,阐明本研究以社会建构模式认同理论为理论取向对英语学习者“认同”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

第三章首先介绍和评论Giddens(1984;1991)的结构化理论和反思性自我认同理论,以及由Lave 和Wenger(1991)提出并由Wenger(1998)发展的实践共同体理论,并阐述了作者将他们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的原因。然后,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并对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反思。

第四章呈现5 位大学英语“不成功学习者”的个案分析。

第五章讨论研究发现,阐述研究结论,并讨论研究意义。

全书既为我国情境中的外语“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研究打开了一个新鲜的视角,做了初步而有益、值得继续探索的尝试,又为外语教师、教育者和相关机构更好地改革中国高校英语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提供了启示。


《来华留学生款文化语言社会化研究》摘要

语言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转向,人们对影响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因素产生了空前的研究热情。然而,相对于国际相关研究的繁荣发展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影响二语习得的学习者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采用比较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进行的相关实证研究非常罕见,这与我国大力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与推广的现状出现严重脱节。伴随对外汉语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学术界有必要考察来华留学生在语言文化习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求促进他们学术及文化适应的方法,研究来华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汇集社会文化视阈下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精华,将语言社会化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有机结合,建立了跨文化语言社会化理论框架,调动了大量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调查在京高校对外汉语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的语言文化习得问题,并针对以下研究问题进行多维度探讨:

1.在华学习期间,何种学习者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对留学生语言文化习得产生显著影响?它们如何促进或阻碍留学生的跨文化语言社会化进程?

2.依据研究结果,我们能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何种教育启示?


本地化项目管理

本书从学术研究角度描写本地化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以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的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框架,以本地化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研究分析本地化项目的基本特征与运行规律。由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由5个阶段和10个领域构成,体系庞大,细致入微,无法将每个知识体系都在一本书里深入论述。本书在比较深入地论述本地化的基础理论后,选择本地化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这三个领域进行重点论述。由于本地化项目具有鲜明的实践应用特征,本书努力保持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平衡。

本书共分绪论、研究内容和结语三个部分,研究内容分为6章。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从国内外企业实践和学界研究的角度,列出了关于本地化的定义,提出了作者对本地化的定义。详细梳理了国内外本地化行业的发展脉络,从实务角度论述了本地化服务的内容组成。分析了本地化项目管理的需求和发展,论述了本地化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本地化企业和学界两个视角,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本地化、本地化项目管理的实践和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地化项目管理的研究模型、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本地化项目综合管理。描述了本地化行业和本地化服务的生态系统特征和内容。分析的本地化行业的特征,分析了本地化项目的特征、本地化的本文特征,研究了本地化的翻译策略,本地化翻译风格等。从本地化项目阶段、本地化对象、本地化任务等方面。以本地化项目计划为例,概括地分析了本地化项目综合管理的内容。

第二章 本地化项目流程管理。首先分析了流程对本地化项目的影响,以及决定本地化流程的因素。然后,从项目阶段、本地化对象和任务三个方面,分析了本地化本地化项目流程的设计。流程设计与实施是提高本地化项目质量途径之一,也是保持项目交付内容专业性的有效形式。

第三章 本地化项目质量管理。从服务、译文和技术三个方面,分析了本地化质量标准和规范,分为服务标准、质量评价规范和技术标准三个方面,这是本地化项目质量管理的基础。分别论述了本地化翻译质量模型、本地化分层质量模型和质量管理实施模型,这些质量模型是实施本地化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本章最后提出了企业网站本地化质量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

第四章 本地化项目资源管理。论述了项目管理中的团队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提出了项目团队、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合作,构建商务合作伙伴和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本书提出语言资产属于企业和项目资源,应该纳入资源管理的范畴,论述了语言资产的分类和组成,分析了语言资产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第五章 本地化项目技术管理。论述了翻译技术的分类,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本地化项目的影响,列出了本地化过程中应用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本地化项目选择信息技术与工具的策略,以信息技术在本地化中的应用为例,论述了软件敏捷本地化模型。

第六章 本地化项目风险管理。定义了项目风险,提出了本地化项目的风险类别,分析了影响因素,风险管理的特征。针对本地化项目的各个阶段,论述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根据本地化项目的实施主体,从客户公司、本地化服务公司、外部合作伙伴研究了不同主体的风险管理方法。

结语 从行业和市场角度,论述了本地化发展趋势,总结了本书关于本地化项目管理研究的创新探索,包括对本地化的认识创新,对本地化实践的应用创新。